+86 18988945661
contact@iflowpower.com
+86 18988945661
抽水蓄电对地理位置要求较高。 它往往建在水库等地区,并不适合所有场景。 面对大规模储能场景(如并网)或消费场景(如新能源汽车),电化学储能技术可以成为很好的补充。
电化学储能技术近年来取得了快速进展。 钒电源作为其分支之一,具有环保无污染、使用寿命长、转换效率高(可达65%—80%)、性能稳定、可高频重复充电等特点。 适用于风能、太阳能储能,成为电网的“大型充电宝”。
如果说锂电池是如今储能市场当之无愧的“王者”,那么钒电池则是大规模储能场景中的一颗新星。
全钒液流电池技术于1985年提出,欧美、日本等国家处于商业化前沿。 到2000年初,这些国家的钒电池系统已初步应用于电站调峰、太阳能储能、风能储能等场景,接近商业化阶段。
在“双碳”(碳中和、碳达峰)的背景下,光伏等负责发电的产业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,而后续的储能产业则成为战略家的下一个必争之地。
首先商业化的口号是锂电池。 新能源汽车带动锂电池成本不断下降,使锂电池得以大规模应用于储能,成为目前主流线路。
政策也在快速跟进。 根据储能“十四五”规划,计划到2030年实现新能源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。 预计到2025年,锂电池储能新增装机量预计将达到64.1GWh,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达87%。
但锂电池并不完美。 在上游,我国锂资源并不丰富,主要依赖进口。 双碳带来的巨大需求,逐渐抬高了价格。 去年以来,上游锂价一路飙升至历史新高。 在大规模储能场景中,锂电池应用也曾发生过多次事故,其安全性有待考验。
因此,需要其他新技术来补充不同的储能场景。 近日公布的“十四五”储能规划中有一个明显信号——唯一的量化目标是电化学储能成本降低30%。 此外,与此前强调锂电池不同,政策指出“发展多元化电能存储技术”